麥肯錫六年前預告,未來將沒有初階經理人職位,意味著未來的組織發展勢必更加扁平化,小型化。
20~30歲這段時間,自己很幸運待過小至3人 大至500人的公司,橫跨台美日商~ 也很幸運在32歲之前累積的資歷~在年齡轉換前職場的抬頭有了一點點升級變化~也謝謝願意給我機會的貴人們。
雖然不敢說現在已經發達~ 但起碼在自己想要執行的路上,回首過去 好友說我這是"苦盡甘來"~ 好像也有點合適,不過我還在自己的道路上需要時時前進,因為目標尚未抵達~努力沒有盡頭。
回首過去剛出社會似乎最悲慘的狀況都遇上了,後面只要有一點一滴上升那些都會是個回甘的突破。
可能我長的娃娃臉,在職場上 很容易受到大家的照顧 ~ 即便是弟弟妹妹也都很照顧我(真不好意思), 所以遇到願意讓我放手的主管我通常十分感激, 畢竟這才是我過去的成長路徑~
不過在分享經驗上面我通常必須非常謹慎,即便我出社會23歲就開始就要帶著比我大14歲的人一起工作,長得年輕在某些時候必須更下功夫。
大部分的時候,都會十分在乎對方的自尊~ 因為我知道,人隨著年齡增長 在職場上的壓力緊迫其實更大,尤其他們看到娃娃臉的我有時會更有壓力。
如何照顧對方自尊上~ 我也是一路跌跌撞撞過來,犯過的錯 說錯的話 都是一次次的經驗教訓。
畢竟想當年22歲剛畢業 老闆幫我掛"業務" 一堆老鳥在我入職時一問起我的年紀後 完全沒給我好臉色,我才明白取代性與威脅感 在職場上大家除了合作打戰之外~ 是需要多留意的暗箭。
過去我十分幸運都是從比我年長的人接下工作,然後當我離職的時候公司都是挑選年齡資歷比我長的人來接我的位子,也許這是一種無形的能力信任與肯定。
每當我離職換工作的時候,總會有人問我是不是很捨不得? 其實在整理過去自己執行的每項專案~完整的交接給一位接棒者,對我來說都是個任務的解脫~
在某些產業相對封閉~ 給年輕人的升遷機會相對少,在某些產業都是年輕人 要擔負起重擔的機會多~ 能夠向上晉升的機會也較多。
年齡真的不是職位選擇的重點,人格特質才是~
來到而立之年後,跟著比自己小七八歲的人一起工作似乎也是種日常。
過去我跟年紀比我長的人合作,我大多是請益的態度~ 但其中的困難在於有些時候很難告訴對方必須照著自己的話別讓對方照著自己過往的經驗執行~
因為過去成功的法則不等於適用新時代。 過去我在傳達某些內部指令時 還必須肩負著接受對方 接受時刻的抱怨,"這好奇怪 ~過去我們才不是這樣做的呢!"
這個經驗也讓我體會到~ 如果我是"有經驗的新人"~到了一個新的環境 年輕的同事告訴我該怎麼做,我要如何接招才會是個 可以合作的人。
畢竟來到新環境,如何挖掘正確的資訊~ 如何判斷是否為有用的資訊 都是生存的關鍵條件。
比起耳聞了什麼,更常時候我們無法輕易得到的是 對方"沒說什麼"的資訊。
每個世代都有嚮往的合作模式~
說真的跟著比自己年輕的弟弟妹妹一起工作,我還是經常請益對方~
畢竟身為有經驗的新人,最怕就是自以為理解的給建議~ 結果完全沒有給對方帶來助益。
能成為替手的能力很重要~ 太多人晉升之後不知道屬下原先怎麼幹,以至於無法判定什麼是好 什麼是壞?
有經驗的新人其實更容易發現 組織間存在的微妙溝通關係~
但如何平衡且適切的在自己的位置上扮演好位置,時時都要覺察
畢竟沒有一套公式可以完整地走天下~ 都是必須要看對象更換搭配。
唯一不變的執行應變終旨是: 可以允許自己不聰明~但切勿別把別人當笨蛋\
有經驗的新人~ 跟20幾歲的自己有什麼差別
過去年輕的自己通常為了展現積極 "搶事情做" 現在30以後的自己應該是判斷什麼"必須做"
實際執行的比例會隨著職位的晉升而有落差~ 而真正的主管也必須有方法讓團隊動起來而不是自己幹
難怪有些越來越高的策略執行長官會跟執行端有巨大的鴻溝~ 主要也是實做落差的時間估算差異。
我現在的位置某一程度就是夾在執行與分析實作落差中~ 為上面的長官提供數據佐證,利於決策分析。
一方面我只能說自己正在進行地毯式的工人智慧 ~畢竟過去的前人沒有數位化與數據化的習慣,
接手之後有許多老鳥都跟我說我這個位置很不容易,之前我跟老公說我兩個月要回追十年的記錄
對有經驗的新人來說我覺得是一個很好的建立過程~
上個月假日連坐12小時在家工作,數據不停修正~ 我的同事說妳真樂觀。
沒有人告訴我該怎麼做最好,這一切都是靠摸索思考+修正
追不上的過往~我用時間加倍來換
時代在轉變 行業的需要也正在轉變~ 不變的是滿足需求才是必然的不取代進行式。
在未來 僵化的制度 都會面臨巨大的衝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