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九十歲的阿嬤第一次住老人院,這間是教會性質的老人照護中心,位於桃園石門水庫附近的「佳安老人照顧中心」
阿嬤昨天第一晚入住,對於長期習慣一個人獨立生活的阿嬤來說,腳傷骨折的這些日子~ 真的讓她過了不同以往的生活!
這次阿嬤入住是四樓的雙人房, 同房的室友是86歲的奶奶~
這是我第二次去老人院,
第一次大學人生哲學課的服務課程,去陽明山至善老人院服務,
當時有餵老人們吃飯,陪他們聊天、包粽子、買東西、推出去曬太陽~
記得當是看著高級的老人院有著完整的配備,ex 乒乓球桌、游泳池、麻將桌、電視間...
最多人待的地方是電視間~ 但是看電視的老人少,發呆的老人多!
當時大三的我看到這樣的景象,覺得老年要以發呆度過餘生,似乎有點悲哀!
有些失憶症的婆婆一直停留在自己四五十歲以前的記憶,
陪下棋的伯伯被水嗆得咳得滿紅的臉
台灣老年化的速度有多快,可能現在的大多數的年輕人還沒有切身的感覺!
比較實際的感覺大概是發現爸媽或祖父母輩的健康有了狀況時,才可以了解到以前小時候學的扶養比~負擔的重量
全體國民的壽命延長,對於年輕輩的、中年輩的、老年輩的人來說意義都不大相同
佳安的環境不錯,每一間房間的採光都很良好,大部份的老人大多是因為衰老因素住院
比較少因「病」住在安養中心,
為了防止老人跌倒,所以老人都會使用輪椅~
阿嬤溜的還不錯喔!
一個老年人住在安養中心,若是由一個平凡的七年級世代來負擔,肯定存不了錢而且會負債生活~
在桃園差不多一個月27K, 跟北部的費用不會差太多~
現在有很多保險在規劃老年時的財務規劃
以前我都覺得年輕時幾千塊可以活一個月,老了吃不了那麼多,應該也不會花太多吧!
殊不知~老了需要很多的資源! 一個月花個兩萬五似乎是常態!
住宅、醫療、照護、飲食、設施....都要更細節!
看來以前大學的創新創業計畫好像有實踐的可能~
阿嬤身高不到一百五,但是要抱起一個老人 比我這個年紀的年輕女子要難上很多!
抱的技巧若是不好,照護者和被照護者都會受傷~
看著很多外籍的看護和一些專業的照護人員(都是女人),非常俐落得可以把老人打理好~
深感佩服!
想到未來是老年化社會,想到現實面就是~老年化若沒有生產力的確會成為拖垮社會的一個因素之一。
照顧老人和孩童一樣都非常需要耐性與時間,但孩童愛笑富有表情,未來也有成長空間。
但老人不同,無論健康與否;邁向生老病死的生命周期不會改變~
使用久的身體不可能今剛不壞,逐漸年老歸於塵土已在路上~
社會成為倒三角形的人口型態
最重要的不再是孩童~
當大家都堆疊到了年長層級~
社會的確需要更多的資源與能量
人很難避免不完美的現況,這是我們未來要面對的問題。
資源的捨棄與分配顯得困難。